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从科研团队到学生社团,执著追访老会战—— 他们在争分夺秒抢救会战历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4-01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国内首部三卷本《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出版。

虽已成书,但是,对于老会战的追访并未停止——大庆师范学院55名学子以口述文化社的方式,继续着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工程。

自2018年开始,他们以“采—转—编—讲”为特色的社团运作模式,记录会战历史,传承中国精神,续写着《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的故事。

大庆师范学院口述文化社(简称“口述文化社”)成立于2018年9月26日,是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以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为特色的学生专业社团。

本期专访的主人公陈立勇,正是口述文化社社团创始人和首席指导教师,现任大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2020年10月,《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出版。

2020年11月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成功举办,在“口述历史之夜”环节中,陈立勇分享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

《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能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呈现,足以说明其在国内外学界受到的关注度之高。

那年深秋,此书出版,陈立勇在接受采访时情动于内,以描述性的语言说了这样一段话:

寻找一个人有多难?

那7年,我们奔赴北京、天津、四川、山西等10余省市,只为了与那些老会战面对面交谈,从他们将逝的记忆里努力还原当年的峥嵘岁月。

寻找一段历史有多难?

7年间,我们形成访谈录音、录像1200余个小时,收集文物资料338份,整理完成超135万字三卷本的《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

我们很遗憾,如果10年前就开始做老会战口述访谈,一定能采集并保留更多丰富而清晰的口述史料。

我们很庆幸,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做了,如果再晚10年,某些历史的细节与全貌恐怕已无从知晓。

一切源于陈立勇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住所,即人的心灵,也即人类的心灵体验。

早在黑龙江大学读研时,陈立勇就曾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暑期高级研修班,系统学习了“口述历史”。

但是,究竟该怎么实践,他当时还没系统思考过。

毕业时,导师对他说:“要把社会学、哲学的专业背景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开展特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方法逐渐在学术记忆中被“唤醒”。

何为口述历史?

现代口述历史发端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要是在已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录音或者笔头记录,一对一与亲历者或见证者访谈。像崔永元发起的抗战老兵口述史,在大众心中印象深刻。

研究生毕业后,陈立勇到大庆师范学院任教,家住东湖小区。

有一天,他突然得知小区里有一位老会战去世的消息,心头一震:“昨天还在听他讲石油会战的故事……”

一位老会战的离世,就代表一个生命记忆的离去,而他们的生命史,是国家记忆!

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的57000余名老会战,在一代代铁人后代心中,就是“铁人群像”。

他们是大庆石油会战或者说是中国石油工业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创造者,他们的经历和记忆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陈立勇和课题组成员讨论后,一起提出了“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史研究”这个课题。

2013年,“大庆会战口述史研究”课题得到大庆油田党委的支持,决定由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成立课题组,承担此项工作。

自此,口述历史科研团队加入了抢救国家记忆的队伍中,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工程。

7年间,课题组先后采访了245位老会战,形成了1200余小时的录像、录音资料。

寻访的老会战,不仅有“五面红旗”之一的朱洪昌等英雄人物,有作曲家秦咏诚等艺术家,更多的是像巡井工李福来这样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天南地北,脚步不息。寻访过程多数比较顺利,但也有曲折。

部分老会战,或性格内敛,不善言辞;或因年事已高,记忆力减退,对早年回忆只剩点滴碎片;或言语功能丧失,或口音太重……

系统采访和编辑整理过程中,大庆师范学院师生、社会各界人士或参与采访,或文字转录,或编辑整理。

尤其是老会战的口音也是南腔北调,对极其难懂的方言进行转录时, 陈立勇请来自各地的学生“破译”方言,很多学子加入课题组,开始了海量的转录工作。

“口述历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于以往历史的回忆,是回忆,就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我们需要用大量已出版的文献进行比对。”陈立勇说。

2018年9月26日,大庆师范学院口述文化社成立了。

“陈老师在课堂上曾经提议成立个社团,持续追踪记录老会战的光辉岁月。我们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成立口述文化社!”第一届社长刘兴说。

如今,刘兴已经毕业多年了,目前在上海工作。

采访时,刘兴对记者讲述,就在几天前,工作业务往来中遇到一位东北的供应商,两个人在整整一个下午的交流中,没有谈业务,谈的都是那些动人魂魄的会战故事,最后,无比顺利地签了合同!

与刘兴一样,24岁的邹启凤也是贵州人,也是第一届社团成员,如今在海螺集团工作。“当年我入学,一进校园就被校园内的铁人精神语录吸引,当时只知道铁人王进喜,后来才知道了老会战这个群体,我是口述文化社最初的成员之一,十分珍惜那段经历。”

徐媛、周子萱,都是第一届社团成员,如今或创业,或工作。她们说:“老会战讲述往事的时候,眼里会发光,让我们觉得,应该像他们那样,眼里一定要有光,有希望……”

“面对老会战,我们在心里无数次地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刘兴、邹启凤、徐媛、周子萱都说过这样的话。此时此刻,他们正在祖国各地以老会战的精神磨砺着自我。

“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碰撞,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最深刻的育人课堂!”“我希望这些学生是火种、是星星、是蒲公英,影响更多的人!”陈立勇说。

目前,口述文化社已经运行到第五届。

陈立勇带着学子们走在口述历史的路上,去追访,去聆听,去记录,去讲述,去传承……